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94篇
  免费   5031篇
  国内免费   3603篇
电工技术   3714篇
综合类   4229篇
化学工业   5225篇
金属工艺   2605篇
机械仪表   3019篇
建筑科学   3367篇
矿业工程   1345篇
能源动力   1280篇
轻工业   4505篇
水利工程   1412篇
石油天然气   1078篇
武器工业   633篇
无线电   4614篇
一般工业技术   3745篇
冶金工业   1309篇
原子能技术   763篇
自动化技术   6085篇
  2024年   118篇
  2023年   560篇
  2022年   1449篇
  2021年   1918篇
  2020年   1322篇
  2019年   848篇
  2018年   954篇
  2017年   1092篇
  2016年   992篇
  2015年   1713篇
  2014年   2067篇
  2013年   2517篇
  2012年   3406篇
  2011年   3458篇
  2010年   3431篇
  2009年   3225篇
  2008年   3406篇
  2007年   3433篇
  2006年   3175篇
  2005年   2565篇
  2004年   1917篇
  2003年   1268篇
  2002年   1214篇
  2001年   1104篇
  2000年   844篇
  1999年   332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5篇
  1965年   5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介绍污泥脱水机工艺流程、电气设备组成、自动控制流程、控制模式、保护功能和故障判断等。  相似文献   
82.
83.
沈昶  陆强  郭俊波  杨峥 《钢铁》2021,56(12):62-67
 为提高中高碳钢产品的抗疲劳性能,利用中高碳钢的成分特点,研究开发了中高碳铝镇静钢中MnS以Al2O3为形核质点的非均质形核工艺,将钢中Al2O3脆性夹杂用塑性MnS包裹,解决了疲劳应力钢因脆性非金属夹杂引起的疲劳断裂问题。通过对微细、弥散Al2O3夹杂生成条件、MnS非均质形核析出热力学条件的研究,开展了钢中关键元素的成分设计、精炼及连铸集成工艺的设计与开发。工业实践表明,低活度氧条件下进行铝终脱氧可以形成3~5 μm微细弥散的Al2O3夹杂,并作为非均质形核的核心在二次枝晶晶间的凝固末端析出弥散、细小的粒状MnS;通过梯度脱氧、真空碳脱氧以及保护浇铸等操作可以有效稳定控制钢中全氧含量,提高钢水洁净度,成品T[O]质量分数平均为0.000 618%,较原工艺的0.000 739%降低了16%;成品的夹杂物中MnS及MnS包裹Al2O3夹杂所占比例大于96%,与世界领先产品的夹杂物控制水平相当,考虑到产品使用过程中Al2O3夹杂外部的MnS包裹层必须足够厚,塑性夹杂才能起作用,建立了MnS “有效包裹率” 的概念,当硬相夹杂物被MnS包裹且硬相夹杂物的最大半径不大于MnS包裹部位半径的1/2时,认为MnS对硬相夹杂物实现了“有效包裹”;MnS塑性夹杂工艺可明显提高材料的疲劳性能,成品的平均断裂韧性为83.47 MPa·m1/2,较原工艺的67.31 MPa·m1/2提高了24%。  相似文献   
84.
沈艳  刘丹丹  宋世金  唐艳艳  胡一丁  武浩荣  虞澜 《材料导报》2021,35(10):10008-10012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PLD)技术,在0~15°斜切的α-Al2O3(0001)衬底上生长了c轴外延的CuCr1-xMgxO2(x=0~0.08)系列薄膜.随Mg掺杂量增加,薄膜均为单相铜铁矿结构,表现出符合Arrhenius热激活模式的半导体电输运行为,室温电阻率单调下降2~3个数量级,热激活能由0.22 eV下降至0.025 eV,由此推断薄膜中Mg的固溶度至少为0.08,与多晶(~0.03)相比显著扩展.这是由于PLD薄膜生长具有非平衡、瞬时爆炸特征,使靶材第二相(MgCr2O4)中的Mg重新以等离子态定向运输到衬底上,迁移固溶到薄膜晶格中,固溶度扩展.薄膜(x=0,0.02)在380~780 nm可见光区的透过率为60%~80%,直接光学带隙Eg分别为3.06 eV、3.04 eV.更多Mg2+替代Cr3+时,会在价带顶上方引入受主能级并展宽,使热激活能显著下降,产生更多空穴载流子,透过率和光学带隙略有下降;Mg固溶到晶格中,促进薄膜层状晶粒长大,外延性提高,使电阻率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85.
合理空顶距的确定对巷道安全高效掘进意义重大.采用理论推导计算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空顶距离的掘进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及塑性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安全合理空顶距离及支护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掘进工作面超前煤体内部塑性区宽度与超越函数特征值呈负相关自然对数关系,当特征值为0时,塑性区最大宽度为2.02 m;推导所得公式中煤层埋深、巷道断面尺寸及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是影响塑性区数值大小的主要因素;受载矩形薄板最大跨度取决于薄板中心处拉应力大小,拉应力与直接顶抗拉强度比值大于1,顶板发生力学破断;掘进工作面超前煤体应力场遵循非均匀连续性且在模型固支边逐渐增大的特征规律,模拟结果印证了4.71 m计算结果为极限空顶距离,此时顶板未发生破断;在保证井下作业安全的前提条件下,确定4.0 m为空顶距离,提高综掘效率,加快成巷速度,缓解采掘接替紧张.  相似文献   
86.
沈艺敏  蒋小波 《计算机仿真》2020,(4):385-388,445
隐蔽信道数据分布散乱,对数据检测造成阻碍。针对传统的隐蔽信道数据检测方法存在检测速度慢、有效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SIR模型的隐蔽信道数据安全检测方法。构建SIR隐蔽信道模型,使用在线检测模型进行隐蔽信道数据编码处理,使用密度聚类算法对隐蔽信道编码数据进行搜索聚类,划分密度区域,通过判断各密度区域数据有效性,完成隐蔽信道数据的密度聚类。利用决策树对聚类完成的数据进行特征属性提取,引入特征属性获取新的信息递增率,通过数据间差异性计算完成隐蔽信道数据安全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完成隐蔽信道数据检测,精准度、效率和稳定性均优于传统方法,且检测耗时少,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87.
擦拭样品微粒分析技术是核保障环境样品分析的一种主要手段,从大量灰尘颗粒中识别并定位含高浓铀(HEU)或含Pu微粒是微粒分析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HEU和Pu微粒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用于微粒α径迹测量的样品制备方法,采用CR-39固体径迹探测器为α径迹探测器,测量了不同蚀刻时间2种微粒产生的α径迹星的径迹参数。结果表明:可通过测量径迹短轴与曲率直径并作图来分辨HEU和Pu微粒,该方法对于蚀刻时间大于10 h的微粒径迹星,均能明显分辨,对于径迹非常密集的径迹星,也能准确分辨。  相似文献   
88.
奥氏体钢内壁喷丸处理作为一种新的提高材料抗蒸汽氧化性的技术,在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受热面管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和成熟。概述了传统奥氏体钢在蒸汽氧化过程中氧化皮的形成结构,材料临界Cr含量 对富Cr层形成的影响,以及氧化皮结构与临界Cr含量 的关系。奥氏体钢内壁喷丸处理提高抗蒸汽氧化性的机理为:喷丸在管子内表面形成一层微米级厚度的喷丸层,喷丸层中晶粒碎化、晶格畸变、位错增多,在蒸汽氧化过程中,为基体内的Cr原子向表面扩散提供短路通道,使喷丸层表面Cr浓度提高,以形成富Cr层,减小氧化速率,提高抗蒸汽氧化性。归纳得出国内外关于喷丸奥氏体钢与传统钢管在600~750 ℃温度范围内,抗蒸汽氧化性的顺序依次为:600~700 ℃温度下,喷丸SUPER304(S30432)>喷丸TP347H≈喷丸TP321H≈TP310HCbN(HR3C)>SUPER304≈TP347HFG>TP304≈TP347H>TP321H;700~750 ℃下,TP310HCbN(HR3C)>喷丸TP347H>喷丸TP321H。同时归纳了喷丸工艺中,各因素对喷丸效果的影响,喷丸层质量的金相和硬度评价方法,以及目前喷丸奥氏体钢的实际应用现状。最后分析了喷丸奥氏体钢关于加工、焊接以及使用寿命等仍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展望了喷丸工艺向马氏体钢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9.
90.
针对传统对跖Vivaldi天线的最低截止工作频率较高、增益较低和方向性较差的问题,文中设计了一种新型超宽带对跖Vivaldi天线。融合运用辐射极板开矩形斜槽、加载吸收电阻和寄生矩形贴片等一系列电磁调控措施,扩展了天线的低频工作带宽;采取在天线极板间加载椭圆寄生贴片的技术方式大幅提高了天线的方向性和辐射增益。最后给出了天线的设计流程,从电场分布和表面电流分布的角度揭示了天线的微观工作机制。仿真和实测结果表明:天线的工作频带为0.85~16 GHz(近20倍频程),相对带宽达180%,在3 GHz以上频段增益均超过10 dBi,并且具有较好的端射方向性,在超宽带无线通信、雷达探测、电子对抗和遥感遥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